本网首页
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 欢迎您,客人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 搜索 | 帮助 | 刷新 | 用户列表 | 查看IP来源 | 公告

  热血三农合作社沙龙专家争鸣 → 刘老石: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重建
用户名: 密码:
您是本帖的第 3986 个阅读者 刷新产品 树型结构显示
 
 * 刘老石: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重建 加入我的收藏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普通用户
热土
等级:三段
文章:236
积分:2405
注册时间:
2009-4-27 0:34:29
顶楼

发贴心情 刘老石: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重建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总干事   刘老石

新农村建设决策才刚刚开始,相当多的研究人员甚至学者专家主要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考虑乡村发展问题。很多常年研究农村发展的学者都断言,农村发展首先就是让农民富裕起来,没有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发展就没有意义。
我们很重视农民的富裕,但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一方面富裕能否取代其他指标的发展,或者说是不是只有富裕才有可能做其他方面的农村发展工作,比如文化和环境工作,几种发展形势能否并存呢;另一方面,我们谈农村的富裕,如果把小康作为“富裕”的话,农村有多大的可能达到我们设想的“富裕”程度,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究竟有多大的兼容空间,尤其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谈文化的发展有多大的意义,有没有可能落入所谓的“后现代的迷雾”中,对于农民而言,文化发展究竟是一种内在需要或还仅仅是一群小知识分子的想象?
这也同样涉及到如何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问题,我们要以怎样的角度来理解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如果单单从解决城市工业品出路的角度理解问题,或者仅仅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层面上来理解农村的发展,那的确不必太顾及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建设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想从更宏大的意义上来理解问题,从寻找农村乃至中华民族的未来的高度上理解问题就必须认真对待文化的问题了。
最终我们会发现这一关口是无法绕过去的。所以,文化问题就成为我们未来农村发展不能不正面回答的问题。

 农村需要文化吗?

有一种说法,农村是文化沙漠。经常到农村去的确会有这样的感觉,在农村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我们能够称之为“文化”的东西。相反,我们看到的倒是原有的醇醇乡情在向赤裸裸的物欲转变,乡村的夕阳下已经被麻将声和六合彩吆喝声取代,乡村的羞涩纯朴逐渐地被艳舞和“笑贫不笑娼”取代,让人感觉温暖的亲情开始被金钱关系取代,杨柳下的窗口传出的琅琅书声已经被“爱你爱到骨头里”的歌声取代。
所有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我们想象的农村已经死去,似乎看起来我们的农村正在走向城市,和城市在接轨。但是我们实在不能不承认,虽然城市的文化已经侵入农村,但是这种在农村流行的城市文化由于缺少城市的物质基础作为载体,最后虽然表面很像,但实质上根本没有可能真正的把城市文化取代乡村文化,如果一定要坚持用这种方法来改造农村,那就意味着,农村的每一个人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心里想象的却都是城市,农村的未来一定是人人想跑掉但又无法离开的令人讨厌的地方。类似于我们在一位纯情的少女身上浓妆艳抹,让她走猫步,结果是把一个好孩子变成了既不是少女,又不是贵妇的人。其实城市文化生存需要一定物质基础,但是今天的农村并不具备城市文化的物质基础,你一定要拿城市的文化去要求农村人,你要她看大片,要她卡拉OK,让她纤纤细腰扭捏作态,就一定会害了她。最近被害的典型就是网上被称为“神仙妹妹”的那个少数民族的女孩子,已经被一些公子给弄得不成人样了。传统的农村正在被现代文化强势入侵所改造,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农村其实没有可能变成一个我们期望的现代社会,最后只不过变成一个戴着礼帽,打着领带但却穿着胶鞋的农民而已。
所以,如果一定依照这种办法去工作,让农村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方面,把她的胃口调得老高让她向往城市文明,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让她留在农村,最后就是身在农村心在城市。或者虽然身在农村却拼命想去获得城市的奢华,以低微的收入去换取奢华的城市生活,结果会是什么?我认识的几个农民工朋友就是如此,虽然一个月工资只有700元,但是却一定要买1500元的手机,手机买来也就是摆样子,几乎从不开机;有几个人尽管身无分文,但是回家一定要买一套好的西服;在农村的也是如此,收入不多,但是红白喜丧一定要化几千甚至几万,盖房子一定要瓷砖铺面,与此同时里面却没有什么家具,甚至连孩子上学的学费都付不起。你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别人都是这样做的,自己不做多寒酸,会被别人笑话的。这是被文化入侵造成的不幸的文化怪胎。
不仅仅是日常生活如此,生产上也是如此,治理上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定位在如何让大家更富裕,如何腰缠万贯。这种目标怎么可能实现?与此同时,我们以为城市里面可以实现个体生存(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于是我们就以为农村也可以如此。结果却发现在农村宣传个体竞争文化是死路一条。
也正是这些竞争文化危害农村几十年了,所以这些文化的入侵要对农村的衰败承担相当的责任。用所谓城市的先进文化去摧残农村,农村的衰败就几乎是没有任何医治的可能了。这种文化下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根本没有可能达到的。

 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运动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没有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将会变得浅薄甚至完全没有意义。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就处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
如果仅仅从一般发展的意义上考虑文化的问题,我们几年来的实践已经展示了文化的巨大意义和价值。那么文化建设之于乡村发展究竟有哪些意义呢?
中国传统的农村社区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人们也是从事着一家一户的分田单干,但是并没有导致散沙状态。除了人们有公共的劳动和集体管理之外,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一直保持着集体式的精神文化生活。这种活动成为在小农状态下维系农村群体存在的精神纽带。但是我们改革开放后的分田单干却成为真正的分家,没有任何公共财产,没有任何群体活动的存在,也没有什么公共事务,没有任何公共权威,又加上掠夺性的税收又打倒了唯一可以作为公共权力来源的基层政府。于是农村就再也没有合作的基础了。但是像中国农村这样脆弱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位势,没有群体合作又怎么存在和发展?甚至连自身存在都会成为问题。散沙状态的农村在权利的侵害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表现的无可奈何,变的百孔千疮。
农民的精神振作离不开具体个人的自觉,更离不开农民整体的组织化。农民的精神存在就蕴藏于并表现在农村的各个层面,就获得、维系和表现手段而言,也表现在生产、生活中。但是这种内在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表现手段,它同时也可以作为创生手段,这就是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没有精神文化生活,想有精神振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要小瞧了那些文艺演出队、歌声口号,还有集体秧歌、读书看报,这里面就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这就是团结和集体的力量,农民的精神崛起就从这里开始的。
所以,今天的文化的恢复与重建已经变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了。文化将在两个方面对农村的发展起作用。一方面是农民依靠这种方式来达到自身的精神砥砺、思想教育;同时这也形成了农村的一种公共空间,村庄的公共舆论、公共生活就从这里开始了,它是整合分田分心的大包干后果以及和解农村冲突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农民需要这些歌声、秧歌、笑声,这就是农民的精神需要,所有人都需要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农村也概莫能外,而且似乎更为强烈一些。
文化重建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察。
1、农村文化具有独特的动员作用。今天的农村很难让大家聚在一起,开个会或者商量点什么事情,大家已经习惯于冷漠和旁观。但是一旦你说要唱戏,来的人就多了,而且来的人也会很高兴的参与组织和管理中来。所以我们在农村每次开会一般都会把文艺配合起来。我们一般的思路是:在新开的实验点,一般都要建起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但是这个演出队的定位不应该是个文艺精英团队,而是个大众参与的文化娱乐团体。
农村熟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农民非常在意舆论和评价的作用。所以在农村社区中如果要动员村民参与到实际的变革中来,你就非得让村民认识到变革的意义不可,否则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和单纯的经济手段都没有办法达到目的。
2、文化建设起到了矛盾和解与社区和谐的作用。各个村社几十年来都积累了深刻的矛盾,这些矛盾一般都只是在逐日的积累,却很难得到化解。在矛盾积累的过程中又伴随着税费、腐败等现象的交织,在村民民主和权利意识增长的背景下这些矛盾将会更加尖锐。结果,就是整个村社的分崩离析,导致冲突甚至于爆炸。有时候村里的不同派别,不同姓氏之间很难沟通交流。但是,文化娱乐活动就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空间,文艺活动无界限,不同姓氏的人,甚至于不同信念,从来不说话的人,只要不是死敌,都可以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慢慢的造成了一种和解和交流的气氛。这个作用在那种曾经有过冲突的社区作用非常的明显。
文化重建对于乡村民主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文化的匮乏也使得农村基层民主变成空中楼台。农村是熟人社会,传统的社区就是依靠熟人关系的存在,从而构成了道德社会,这是农村社区存在的基础。但是因为农村维系公共生活的公共空间(公共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丧失,导致了评价无意义,道德、信念的作用随之丧失,最后,社区存在的基础也就丧失了。因此,村社如果没有办法像城市一样形成利益共同体,我们幻想的维护社区的正义和亲情观念的民意基础也将不会存在了。
3、精神文化生活和经济组织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文化的匮乏使得农村变得难以协作,失去了可以合作的基础和纽带。没有合作文化基础的合作合作起来是很难想象的。即使有了合作,更多的情况下也是一个简单的利益联盟,彼此之间很难有真正的信任,这个共同体随时都有解散、垮掉的可能。而在现有的农村发展基础上,在外在的资本的强力压榨下,想单纯靠市场的方式、经济利益的吸引来解决农村经济上的问题又几乎没有可能。
在建立合作组织实践过程中,就不断地有农民问我们搞合作社又不是搞公益组织,我们搞文艺队干什么?后来农民自己找到了答案:文艺队和合作社互相补充。合作社借助文艺队给自己提高影响,增强凝聚力;而文艺队则可以借助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可持续发展。像合作社这样的需要高度合作精神和信任感作为基础的组织,虽然可以在现有的农村村社建立起来,其基础却相当的脆弱,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信任和道德教育,只靠金钱和利益的维系作用,用不了多久就会跨掉。所以,合作社需要形成一种文化作为纽带。
不仅仅是合作社,像妇女协会、老年人协会,文娱活动都是其中必有的内容,没有文娱活动为内容的组织,发展中多半都会出问题。
4、文化建设的教育、舆论功能,创造了公共空间。用街头剧、唱歌、快板、戏曲等形式达到教育目的,农民会把法律政策、道德风尚、表扬批评,溶于这些具体的表达形式中,让农民高高兴兴的接受。不仅如此,这种娱乐也造成了一种公共空间,并进一步形成了公众舆论。舆论空间的形成,是农村社区真正形成的开始。在此之上,农村的公共生活才得以恢复,社区的整体性才会体现出来。
5、文化重建是社区再造的一个部分。文化建设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农村生活中不可以或缺的一部分。农村和城市不同,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活动形式,但是农村的文化活动却相对单调。除了电视外,就剩下打牌、麻将、聊天了,所以单调的生活不仅仅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畸形的文化方式,如宗教的盛行、赌博、六合彩以及黄色文化的泛滥;同时,也使得农村原本顺畅的人际关系更加变得冷漠,农村社会生活失去了光彩。如果再延伸到生活以至社区存在的意义,就更为非同寻常了。
农村不同于城市,农村文化娱乐条件很差,一般的地区,电视还不能普及,除了电视机、收音机外再没有任何能够提供文化娱乐的方式。每天晚上,天黑以后大家就回家早早的休息了。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到邻居家串门,聊聊天,简单而又单调。拿农民的话说,就是“二十多年没有笑过”。但是并不是农民不想玩、不像跳、不想高兴,我们经历的很多老人都仔细而又兴奋地给我们回忆二十年前他们村里的秧歌和文艺演出;大学生们的到来让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尤其是孩子们如同过节一般,一个简单的演出就能吸引那么多的人,让他们快活,由此可见农村精神文化的匮乏,也看到农民的渴望。有很多文化活动形式如秧歌队、象棋协会、读书协会、夜校等都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所以,在农村,这种精神文化娱乐活动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既具有工具意义,同时本身也是目的。未来农村的新乡村建设是少不得文化娱乐这块内容的。而且,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有时也很难说得清楚。开始的时候可能农民更看中于它的组织、动员和维系功能,但是农民一旦步入这个空间,就会欲罢不能,最后自觉的成为文化的“俘虏”,以至于乐此不疲。

 文化建设的成本

虽然文化活动的好处我们都看的清清楚楚,但是文化活动的成本还是让我们难以承担。文化的成本究竟有多大?
其实文化的成本主要不是经济上的。我们做个计算就会得知。一般而言,一个秧歌队,如果是表演性的,一般要加上一套衣服,也就是二十元左右,再加上绸带,三十元就可以,一般五十人的队伍,1500元就可以了,再加上平日的花费,就是2000元。也就是说一个正规的秧歌队2000元的筹建经费就可以了。但一般秧歌队不是表演层次的,那么每个人只需要一条腰间绸带就足够了,这些东西村民自己就可以解决。这样就花费很少。
如果是腰鼓队,就要去掉绸带的花费,换成腰鼓的支出,每个腰鼓二十五元,一般二十人的队伍,900元就可以了。花费比较大的是请老师的钱,一般要两周,每天食宿花费二十元,就是三百元。总共是1500元,但是腰鼓是要经常练习的,几天不练就手生了。但是要建立一支龙队就需要更多的资金,大约需要3000到5000元,这花费仅包括服装的、道具的、还有配合的鼓等。而且耍龙的人一般需要武术功底。所以龙队要求还是很高的。一般的学习活动花费就比较少了,只是需要一些适用的图书就可以了。但是它的成本在于要用很多时间,而且更多的农民其实没有什么学习习惯。所以,学习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组织成本。
文化活动在经济上还是要有些投入的。但是并没有想象那么大。是不是农民无法承受这个经济上的投入呢?不是,中西部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问题。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农民对文艺活动是几乎没有任何异议的,而且大家也愿意投入。
关键的问题是组织成本占了最大一块,其实农村文化要付出的成本其实更多的是组织成本。尤其是刚刚开始的时候,要花费不知道多少功夫去组织动员大家参与进来。又同时加上经济上的困难,所以想建立一个文艺团体其实还是有些难度的事情。这块恰恰是要用合作精神和带头人奉献来化解的。
克服困难的办法一般还可以用大学生志愿者和精神感动来推动。这种条件下农民很容易参与进来。但切不可以就此迁就农民花钱买活动,如果那样,就成了为文化而文化,就失去了组织文化活动的意义。

  农村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农村文化的形式

农村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农村的文化确实不同于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可以依赖于昂贵设备投入和商业化的操作,是物质化的甚至过分物质的追求。
但是农村的文化确实是另一种情境。简漏、粗放是其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纯朴,真诚和简单。所以伴随这种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活动也就要求自然、简单、直白和不过分依赖设备。比如唱歌,基本要求是要声音大、直白,不能过分扭捏,同时色彩要鲜亮等;农民的舞蹈一般也要贴近生活,和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农民的学习活动也要求和自己的实际需要结合在一起。
农民一般比较喜欢的娱乐类文化活动形式是唱歌跳舞、秧歌、龙灯、腰鼓等。很多人以为农民不会喜欢这类活动,但是事实上,农村因为文化活动形式相对缺少,这种最容易学会的文化活动形式就成为了首选。农民喜欢唱的歌肯定不是那些卿卿我我的靡靡之音,他们喜欢老歌;农民喜欢的舞蹈一般是秧歌、健身舞,尤其和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秧歌是最好不过的;龙灯旱船是大家最喜欢的一种大规模文艺形式,在很多地方非常盛行;而地方戏曲则是几乎各个地方都有,广为传唱,可以算作地方高雅艺术了;腰鼓对于很多地方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但是农民们会很快学会并且敲的很好。
我在山东邹县村里调查,惊人的发现我们平常不大买得到的地方戏曲碟片竟然在这里小卖店有售,有十几种之多。而我们以为农民肯定喜欢的现代歌星的唱片却很少,对这些歌曲农民更多的报之以嘲讽,除了学校里的学生还唱之外,没有人喜欢这些东西。
我们认为毛泽东时代给农村留下了三大遗产之一就是进步文化,至今村里还有很多中老年人会唱歌跳舞,而且能够唱的歌就是毛主席时代的革命歌曲。相反年轻人除了会唱几个爱情歌曲外,几乎什么都不行。但是今天存在的问题是一样的,村里已经很少有类似的活动,也没有什么人来组织这些活动了。
合作组织建立以后,几乎所有的团体都会不约而同的涉及到文艺活动的问题,有的和志愿者导入有关,但是更多的是农民在相互观察之后,自觉的建立起来的。一旦建立起文艺团体来,就欲罢不能。这真正的体现了农民的一种内在的需要。有些地方因为各种原因,如经济原因,也可能是时间原因,几起几落,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农民说得好,我们已经几十年没有唱过歌,没有这么高兴了。所以虽然一开始还仅仅是少数人的一种需求,但是农民这种需求一旦被唤醒,就没有办法停止下来。山东殷家林村的吕剧团建立以后,虽然还很简单,但是没有想到正月十五的第一场演出,来看戏的人竟是十里八村,有2000人之多。
许多地方建立的文艺组织,如腰鼓队、盘鼓队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了。这种文艺活动不仅激发了当地村民的自豪感,也深深地教育了合作组织的成员――合作就是好,合作才有希望。不仅如此,他们的文艺活动本身的内容也在传播着类似的理念。所以,一方面,外来的自豪感在推进着凝聚力,另一方面,这种由文艺活动带来的对自身的认同也在创造着合作的新价值观。没有文艺及其纽带,期望能够长期合作起来其实是很困难的。
体育活动,村里已经很少了体育活动。一方面,年轻人已经很少了,另一方面是村里几乎没有公共活动的场地和机会,更不会有什么人来组织这些活动。到目前为止,因为村社缺少最起码的体育设施,甚至没有可以活动的场地,体育类的活动还是很有限。兰考陈寨的健美操队和山东姜庄的象棋队已经是比较好的组织形式了。比较好的如山东姜庄,因为秧歌一度得到了当地村民尤其是妇女的认同,所以秧歌就成为村里每天晚上都要举办的一项体育健身活动,围观参与的人也很多,有很好的宣传教育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如很多人想象那样,农民不是很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相反由于农村医疗保健的匮乏,农民非常在意自己的健康。所以凡是有农民合作组织的地方,他们都愿意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体育活动来推广,比如非药物疗法的“312”健身疗法就非常受欢迎。
学习活动,村里几乎不会有什么学习活动。有个别的组织原来有法律学习会等团体。但是绝大多数根本就没有学习活动,甚至连农民最为关切的技术普及和推广活动也几乎见不到。但是合作组织改变了这一切。几乎有合作组织的地方就有学习,虽然很多地方并不见得怎么自觉和经常,但是合作组织还是形成了基本共识:不学习的合作社是愚蠢的合作社。最近的一个交流会,各地代表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推进合作组织的学习。大家一致认同,由于学习不够大家思想觉悟提高不快,影响了合作组织的发展,所以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组织发展的至为关键的因素。
道德表彰,除了上级要求的程式性的几个表彰活动外,几乎没有表彰或者庆祝活动。事实上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庆祝活动了。大学生们入村以后举办的“十佳儿媳” 评选、“五好家庭”评选就成了村里一个很好的文化庆典活动,这种活动具有很好的恢复公共生活和道德传播的作用。这些活动昭示的道德意义远远大于活动本身。安徽阜阳的南塘村原来的养老状况很差,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类似的活动去逐渐的恢复村民的道德生活。

  农村文化建设的综合发展以及文化的前途――农村文化重建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是经济,有人说是从基础设施,有人认为是从教育。其实不然,应该是从文化开始的。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宏观上国家政策的改变,即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随之而来的是各项具体政策转变和落实,这个工作可以说已经开始。但是仅有宏观层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或者说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如果不能够最后落实到农民自身的努力和转变,最后一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失败的。
那么微观层面上的改变从哪里开始呢?也就是说农民的努力从哪里开始?那就是从农民的积极性上开始,今天农民的积极性从哪里开始呢?那就是农民的微观组织的创新。也就是农民的首创精神。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不仅仅是个团体公司的建立,也要农民能够合作起来,形成一个大家合作的集体企业。但是如果农民还停留在大包干时代的自我中心,分散经营的理念上,就绝不会有合作组织的建立,既使建立起来也会马上垮掉。所以建立农村微观合作组织的关键是能否重新建立农村的合作文化。合作文化的建立就成为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所以未来能否建立一种崇尚合作的,积极进步的文化就是努力的关键。一般的路径是,首先要有合作文化的传播,让农民意识到合作的意义,或者至少要清楚合作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出路。在此基础上,如果工作得法,农民就会认识到合作不仅是有利的,也是很光荣的事情。于是接下来就是实体的合作组织的建立。建立合作组织之后,仍然需要合作文化的熏陶,大家一边实践一边在合作中得到教育,并自觉地维护合作组织的发展。伴随着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大家凝聚力和合作意识也在增强,二者形成互动,最后合作组织这种文化载体同时因为其文化功能而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因为经济收益而进一步获得文化上的认同。所以,一个经济体就应该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体。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与此相应,农村文化重建必须要回答如下的提问:农村究竟要什么样的文化?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要什么样的农村呢?
我们要知道农村的发展,由于其产业特点的制约,既使是在中央政府的鼎立支持下也未必能够很快见到发展的物质效果,尤其是指望农村会有个突飞猛进的想法更是不现实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努力解决农村经济以及全面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教育农民:我们这样的群体乃至整个民族都没有可能像美国一样消费,我们选择的道路只能是节约型的,勤俭持家的。也就是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改善生活生产状况,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家在心理预期上不要期望农村真的会像城市一样可以家家有楼房,户户有汽车。农村的未来应该是能够造就出我们农村的纯朴、真实、进步的文化来。只有将文化的改变也同时引入我们发展的视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才是可能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怎样给农村文化的定位?我们要精英的还是大众的文化?
我们可以把文化活动分成两类:一类是精英型的文化活动,如只有少数人能够参加的腰鼓队、龙队、高跷队、豫剧团等,这类形式的文化活动一般参与的人较少,技术含量高,适合少数人参与。而且一旦展示给别人看,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成本高,比如腰鼓队要二十个腰鼓。另一种是大众的文化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大众参与型的,一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没有什么成本,甚至对参与人员也没有什么限制。这种活动具有相当的大众娱乐性。如秧歌队、象棋等。
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呢?即是大众的,也是精英的。我们要靠精英的文化给我们提高水平、给别人表演、把他作为获得收益的手段;但是同时也是大众的,让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让大家都玩的高高兴兴、开开心心。我们不能就是为了好看,为了赚钱就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了精英文化活动,那样我们就失去了文化活动的目的。
我们要什么颜色的文化?农民们把文化分成三种:灰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灰色的是指古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没有好处,但是也没有很大的坏处;黄色的就是色情文化,现在农村开始泛滥;红色的文化,就是有利于农村进步和农村文明的文化,这种文化有的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有的是经过对灰色的文化改造的。
我们要什么样的文化呢?我们要红色的文化。红色的文化也应该是进步的文化、应该是合作的文化。这种文化要体现出来的特点应该是本土的,进步的,生活化的,真实纯朴的,体现群体合作的。本土的要求是为了保持本地文化在时间上和地域上的适应性的必然要求;而进步性、真实纯朴性则是为了和旧文化和物质文化相对抗的必然要求;它要求返回到本真生活中去,恢复农村的真实生活状态;而群体合作性则是更体现出传统社会以及今天农村发展现实的要求。
可能由此会产生疑问:你是否要农村社区永远保持小农文化以至于小农生活呢?
不是的,农村重建的文化要保持自己的本土性和农村生活的适应性,这是农村的现存状态决定的,同时也由于农村文化固有的纯朴和本真代表了一个高尚民族的文化未来,所以农村文化也是我们未来寄希望用以拯救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前提。这是农村文化的根本。但是,我们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如今的农村文化也有太多不能适应甚至愚昧不堪的东西,于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新乡村文化要成为传统的乡村文化甚至是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的桥梁,既要承担对本土文化和本土知识的保护,也要承担对旧文化的改造任务,同时也要承担对外来和新生文化的过滤作用。
新农村文化应该继往开来,应该有广博的胸怀,应该能够承担历史的重任。

                                                           

 

 
查看用户IP来源及管理<br>IP: *.*.*.* 2009-5-13 15:43:2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客户服务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15号主楼 邮编:100028
业务电话:010-86584597 传真:010-64652009
Powered By :obbs Version 1.0.1
Copyright ©2002 - 2003 mtvok.com,页面执行时间: 3156 毫秒